日前,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发布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2》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
随着两份报告发布,2022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行榜也正式出炉,榜单十强城市依次为深圳、南京、杭州、广州、武汉、西安、苏州、长沙、合肥和青岛。
榜单还显示,嘉兴排名第22,在浙江省内仅次于杭州和宁波。从长三角范围看,嘉兴排名第7,高于GDP排位。
据悉,今年是该系列报告的第4次公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行榜的样本城市,来自科技部支持建设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截至2022年底,科技部共支持103个城市(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由于数据可获得性及城市、城区之间的可比性问题,编写组仅对97个地级和副省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依据主体创新功能的不同,编写组将97个创新型城市分为创新策源地、创新增长极和创新应用区三大类。嘉兴被分在创新增长极类别。在同类城市中,有宁波、温州等嘉兴的省内“兄弟”,也有苏州、无锡等长三角“近邻”,还有南昌、贵阳等内陆省会城市。
嘉兴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关于嘉兴的细致分析,指出了嘉兴创新能力的强项和不足。
报告首先分析了嘉兴创新能力的总体情况:地区生产总值在97个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37,创新能力指数为60.65,排名第22,在46个创新增长极类别城市中排名第13。
记者进一步分析发现,排在嘉兴之前三位和之后三位的城市分别是东莞、郑州、南昌和长春、镇江、贵阳,其中4个是省会城市。这也从客观上印证了嘉兴创新的不俗实力。
此外,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也通过两份报告同步发布。嘉兴排名第26,在省内依旧稳居前三。
嘉兴创新能力究竟强在哪里?报告也站在全国层面进行了具体解读。
报告称,嘉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财政科技支出占比(4.7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科技创新活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3.3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162.5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作用强,高新技术企业营收与规上工业企业营收之比(46.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7.5%。
如此澎湃的创新动能,最大的来源是嘉兴的企业。
截至2022年,全市拥有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省企业研究院和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8家、242家和636家,规上工业百强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全市设立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有4202家,研发机构设置率为61.58%,高于全省24.2个百分点,绝对值、占比均居全省第一。
目前,围绕打造“135N产业集群”,嘉兴正创新开展“院企”“银企”常态化双向对接活动,加快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不过,报告也指出了嘉兴创新能力的短板所在,这为嘉兴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上述负责人表示。
报告提到,从创新能力构成看,嘉兴成果转化力、技术创新力有待提升。与有关城市相比,嘉兴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有待加大。此外,嘉兴在人才培养、高新区发展、高水平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
令人欣喜的是,针对这些短板,嘉兴已经开始行动。
2022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嘉兴秀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为“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此为契机,嘉兴开始了全市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工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加优越的平台。
同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嘉兴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中唯一一个地级市,将在成果转化力提升上探索新路径。
为进一步补足短板,嘉兴正积极与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公共服务中心等全国性大平台对接,借梯登高,为嘉兴高新区、科技创新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科技信息服务,着力打造全国颠覆性技术转移先行地,吸引集聚颠覆性技术落地。
下一步,嘉兴将围绕“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定位目标,聚焦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两大主体,加快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全力推进全域创新,为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提供创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