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关注长三角

展“世界运河之都”新气象 看“让古运河重生”的扬州实践

扬州关注长三角2023-08-15 来源: 扬州网阅读:145015

8月13日,“以河为媒——沿着大运河看中国”网上主题宣传暨“媒体眼·看运河”扬州行正式启动,近百名媒体单位的领导嘉宾和行业专家学者走进扬州。江都水利枢纽、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汇阁……大家实地调研扬州运河沿线的标志性文旅场所。同时,政务、媒体拍客和网络达人们综合运用直播、VLOG、图文等新媒体传播手段,通过互联网平台向更多人展现“世界运河之都”扬州的新气象,以及“让古运河重生”的扬州实践。

行走生态走廊,感受运河灵动

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在江都水利枢纽,专家学者先后参观了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展厅、江都第四抽水站和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

江都水利枢纽位于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三水”交汇处,南濒长江、北连淮河,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同时,它是新中国第一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泵站群,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亚洲规模最大的泵站枢纽,被称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安全和发展的生命线。

江都水利枢纽与大运河有什么样的联系?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钱邦永介绍,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保证了大运河的“灵动”,大运河是输水线路,也是航运线路,江都水利枢纽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修复河湖生态,畅通了京杭大运河运输大动脉,苏北运河每年运输总量达到3亿吨,为内河航运发挥了巨大效益。

钱邦永介绍,作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江都水利枢纽积极开展水情教育和水文化建设,吸引年轻人了解大运河文化和运河水利工程。

浅嗅典籍书香,传承中华文脉

赓续历史文脉,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建设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作为推动“古运河重生”的首发项目,实施了以文汇阁复建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工程。

文汇阁作为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是我国藏书史上的一座丰碑。今年4月,文汇阁复建完成并对外开放,《四库全书》时隔169年重新入驻,再现“书阁合一”胜景,也使古阁成为扬州文旅的新地标。

来到瘦西湖畔、北护城河边的文汇阁,别具匠心的山水楼阁、浩如烟海的历史典藏,让参观的专家学者们震撼于历史上扬州作为古代图书集聚地和文化传播中心的重要地位,感叹《四库全书》的卷帙浩繁,纷纷在书架前拍照留念。

除了文汇阁,北护城河还沟通古运河,连接天宁寺、冶春、史公祠等各大景点。近年来,通过研学活动,更多年轻人和青少年在这里感受并学习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触摸古老运河,感受历史澎湃

充分利用好文化公园、运河博物馆等活态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是让运河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方式。

扬州的运河三湾片区作为古运河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扬州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昔日城市“锈带”如今已变成生态文化公园。来到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专家学者们行走古运河畔,感受千年运河在岁月中静静流淌。

“此行十分震撼,没想到扬州将运河变得这么美。”知名微博博主“风的节奏吹”告诉记者,扬州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和宣传运河,也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了这里。

位于运河三湾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用5G、VR等科技手段,以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现大运河历史文化。专家学者们纵览这本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透过古老运河的河道剖面、古色古香的运河街肆回望过去,站在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的运河展厅里穿越古今、畅想未来。

“参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让我第一次对运河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真切感受到运河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新浪微博政府事务高级经理赵富华表示,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应进一步探索如何使其“IP化”,让传统媒体、新媒体、普通民众共同宣传运河,让运河出圈、破圈。

运河从历史深处走来,留下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城市的烟火气。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周卓诚在当天行程结束时感慨:“古老的运河,尽显扬州新魅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