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5分钟看75年中国出行巨变

国内国内新闻2024-10-08 来源:新华社阅读:118358

“我今年90岁了。年轻时我从北京站坐火车到重庆,花了三天两夜。现在我要是想回趟浙江,三个小时就到了。真是可惜,我要是能晚出生20年该多好!”

  “我是一名外卖员,老家是陕西的。我们一般自驾回老家,自己有车。”

  “在国内的话,我觉得不管去哪儿都很难算得上出远门,因为基本上坐高铁都很快,几个小时就到了。”

  这是新华社记者郑锦强近日在北京街头采访路人时得到的回答。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交通方式不断演进,人们去得更远、更快,时空观念也发生变化。曾经,人们去隔壁乡镇都可谓出一趟远门。但现在,甚至有民众认为出国才算得上长途旅行.

  新中国诞生时,交通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彼时,高速公路尚未建设,民航航线屈指可数,铁路网络更是因多年战乱而损毁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自行车逐步成为了国民日常出行的主要工具。最初,自行车凭票购买,供不应求,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三大件”之一。

  1962年北京市的一家自行车商店(新华社照片)

  改革开放后,自行车成为中国人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到了80年代,中国被誉为“自行车王国”。1988年,《纽约时报》记者尼古拉斯·D·克里斯托夫撰写了《从自行车上看北京》的报道。文中他说,探索北京最便捷的方式便是骑自行车。“北京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因为每条街都是自行车道。”“拥有最佳款式自行车,比如说飞鸽或凤凰牌自行车,已成一种身份象征。”事实上,80年代末,中国自行车保有量达到5亿辆,当时人口过千万的北京有800万辆自行车。

  1994年10月,北京西单商业区出现了一种双层立体存车架。(新华社照片)

  进入90年代,摩托车和汽车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每逢春运,来自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和四川等地的务工人员骑着摩托车返乡,从珠三角地区出发,造就了著名的“摩托大军”,顶峰时期多达百万之数。

  温州丽人多老板,载货丽人匆匆行。(新华社记者谭进摄,1993年2月28日发)

  不过,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摩托大军”自2013年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4亿辆,其中汽车3.4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5.3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96亿人。昔日的“自行车王国”如今已成“汽车王国”。

  2018年2月22日,车辆在海口市新海港港区内排队等待出岛。(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对于远途出行而言,铁路一向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车票不好买,车速不够快。1978年,邓小平在日本访问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时感慨:“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彼时,我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技术时速仅为54公里,旅行时速更低,只有43公里。1997年至2007年间,中国铁路实施了六次大面积提速,让人们兴奋不已,然而真正大的转变才刚要到来。

  2004年1月28日,重庆火车站的售票处被购票者围得水泄不通。(新华社照片)

  2008年,中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开通运营。而截至2023年底,中国高铁里程已达4.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以上。随着高铁时代到来和民用汽车普及,曾经在人们出远门时颇为重要的大巴车,如今已逐步没落。

  2012年1月14日,旅客在南京长途汽车总站等候进站上车。(新华社照片)

  中国的民航业也迎来了飞速发展。民航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运输航空公司66家,定期航班航线5206条。如今的中国不仅有世界领先的机场和航空公司,还自主研制了大型客机。

  这是2024年8月28日在位于上海的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拍摄的国产大飞机C919交付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那么,未来的我们将在出行方面迎来什么新变化?没有人知道确切答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更远、更快。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