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魅力长三角 >> 资讯频道 >> 关注长三角

稻虾开捕 奏响春日“丰收曲”

安庆关注长三角2025-04-17 来源:报社阅读:135260

4月12日凌晨3时,晨曦微露,宿松县汇口镇西湖村稻虾基地虾塘已是热闹非凡。“起网咯!”养殖户夏辉稳稳踩在小船上,网兜轻轻一挑,一只只小龙虾落入筐中。这批商品虾,即将搭上冷链专车,奔赴各地市场。

  “瞧这只,快有我手掌大了!”夏辉举起一只青壳红螯的“巨无霸”向记者展示道,“今天打捞的这些虾,完全可以上市了。”得益于沿江、沿湖独特的水资源及早春气温回升快的有利条件,宿松小龙虾在3月上旬便开始上市,养殖户们精准掐住全国市场的“空窗期”,把原本属于夏季的麻辣鲜香,提前端上了初春的餐桌。

  夏辉的120亩稻虾田今年首捕便迎来了“开门红”,从3月上旬截至目前,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达5万多元。“今年市场行情很好,成品虾以特大虾每斤50元、大虾每斤40元、中虾20元的价格,‘直飞’九江、南昌、武汉、上海、杭州等地,连指甲盖大小的虾苗也能以每斤10元的身价卖出。”夏辉笑着说。

  宿松县汇口镇地处皖鄂赣三省结合部,是长江安徽段的“起点”,被誉为“八百里皖江第一镇”。该镇锚定建设省际毗邻地区农副产品主产区目标,适时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稻虾轮作特色种养业,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达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每年2-3月投放虾苗,4-5月收获商品小龙虾,后期通过轮捕轮放,在6月初持续收获小龙虾后,随即种植水稻,10月收稻谷,冬闲田种植小米草、伊乐草等龙虾饲料,实现养虾种稻的完美转换,两季虾一季稻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还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西湖村正是这一模式的首批践行地。“西湖村拥有全镇最大的稻虾基地,占地6000多亩,每年带动村集体收益增收15万左右。”据西湖村村委会副主任段丙荣介绍,每亩稻田产虾可达500斤以上,单季水稻产量稳定在1000斤,亩均收入从单纯种植水稻时的800元大幅提升至3000元左右。而且,这种模式让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了40%以上,虾粪肥田生态种养提升了稻米品质。

  西湖村小龙虾的丰收,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信号,更是宿松稻虾全产业链“狂飙”的缩影。目前,该镇已建成规模化稻虾种养基地21个,带动148户农民参与。全镇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5.6万亩,小龙虾产量突破8000吨,优质虾稻产量达2万吨,实现稻虾综合产值2.36亿元,居全市乡镇前列。

  以“稻虾CP”为支点撬覆盖种养、加工、消费的产业链条,除了靠“老天爷赏饭吃”,技术和服务支撑也是关键。汇口镇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组建科技服务专班,成立稻虾产业服务中心,全力加强小龙虾繁育、养殖和水稻种植的技术指导。同时,汇口镇建立全市首家小龙虾加工企业,年消纳周边市场小龙虾3500吨;创办西湖村龙虾饲料加工厂,年加工产值达500万元;打造桑落洲小龙虾交易中心,让汇口“稻虾”和“虾稻”两大品牌深入人心。

  从“卖产品”迈向“卖体验”,汇口镇还将小龙虾与文旅深度融合,玩出了新花样:安徽宿松2024“徽动消费·滋味宿松”惠民消费季暨首届龙虾节化身“鲜气顶流”,汇口龙虾狂炫出圈。小龙虾被做成调味虾、清水虾、预制虾等多种类型产品,推出“鲜虾速达”电商平台,产品24小时直供全国各地,电商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积极探索“种养+”形式,年吸引了3万余人次游客前来品虾垂钓、观光,带动餐饮、物流等关联产业蓬勃发展,成功让小龙虾产业从“季节网红”转变为“全年热门”。

  从零星试水到连片万亩,从单一养殖到全链发展,汇口稻虾产业已然完成了华丽转身。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